狗狗截肢後還能走嗎?前肢軟組織肉瘤手術與復原全紀錄
阿綿(化名)是一隻7歲的邊境牧羊犬,家人帶著他來到我的門診時,是因為右前手的問題。
他的右前手又僵硬、又腫脹,好像有塊很厚實的組織,一路從手肘內側,蔓延到手腕。
這個異常的組織讓阿綿很痛,光是我的手輕輕摸到他右前手的腫脹區,他就很明顯不舒服了,這個問題已持續3個月,看醫生、吃消炎藥,都沒有太大的改善。
原本的醫院覺得不太對勁,因此幫阿綿的右前手做了採樣檢查,病理切片的結果是惡性軟組織肉瘤,惡性程度第二級(soft tissue sarcoma, grade 2)。
這份報告出來後,家人便趕緊掛了我的門診。

惡性軟組織肉瘤長在右前手,腫瘤浸潤的範圍又那麼的廣,我只好跟家人表達我的想法:
「這可能需要截肢才有機會切的乾淨。」
家人當下表示不想讓毛孩截肢,我完全能夠理解,我繼續接著說:
「有時候軟組織肉瘤也不一定擴散得很快,或許可以嘗試大範圍切除,然後術後銜接放射線療法,如果幾個月後腫瘤不幸復發了,到時再考慮截肢。」
這是我的對阿綿治療計畫的備案。
我內心有點擔心阿綿,因為腫瘤的進展看起來是迅速的,我不確定不截肢、僅做大範圍切除銜接放療,這樣的治療劑量能否讓他痊癒。
但我也擔心截肢對他的影響。
因為在狗狗的靜態負重中,前肢承重平均60%,後肢40%,也就是說,如果要將腫瘤切乾淨,阿綿會失去平時幫忙分攤30%體重的右前手。
而偏偏阿綿的體重在邊境牧羊犬中是嚴重過胖的,快要40公斤的他,體重幾乎是一般邊境牧羊犬的1.5倍。
體重過重的他,如果失去了右手,還能夠站、還能夠跑嗎?
還是從此再也站不起來,失去生活品質呢?
我憂心他的狀況很多天,也諮詢了台灣深耕復健醫學多年的復健科獸醫師,和美國的外科專科獸醫師的意見。
「該怎麼做對阿綿比較好呢?」,我持續煩惱中。
時間來到2個月後,這中間家人並沒有帶阿綿來回診,但再一次見面時,他的狀況有了顯著的改變。
腫瘤浸潤的更廣、更深了,到此我認為 已經沒有截肢以外的選項可走。
我採取前面幾位專家的想法,和家人說明:
「先幫阿綿排除甲狀腺低下症的可能性,然後開始嚴格的飲食控管(吃希爾斯的減肥飼料),看能不能再截肢前的幾個月先把體重減輕個5到10公斤。」
也就是先減肥,再截肢 的意思,希望藉由這樣的努力,把截掉右前手所帶來的生活障礙降到最低,我可不希望自己的病患被我截掉肢體後,再也站不起來。
我們將血液檢體寄到國外,希望能驗看看阿綿有沒有甲狀腺低下症(Hypothyroidism),這是狗狗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,主要因為甲狀腺功能減退導致代謝率下降,這樣的狗狗即使飲食沒有增加,體重仍會一直上升。
也請家長每週帶阿綿回來讓我評估一下,一旦腫瘤擴散得太快,或者腫瘤破開、流血、化膿、腐爛 等症狀出現時,我們就得提早行動(截肢)了。
此時,家人已有意願考慮截肢。
又過了2週,阿綿被家長緊急帶來了,情況不太好。
他的右前手變得很腫脹、很硬,開始冒出大量的血水,湊近去聞還有腐肉的味道。
他的精神和食慾都變得不好,全身發炎反應蛋白非常高,白血球數量也很高。
「或許時候到了,再拖下去不手術,很可能命會保不住。」,我對家人們說。
家人也能理解目前的狀況,我們將阿梅收進住院,同時驗好血型、配好血,以備(輸血的)不時之需。
手術日預定在住院48小時後。
這時阿綿的右前腳還是能負重,但是關節已完全不能運動,整隻右手僵硬又腫脹地撐在地上,就像一根拐杖一樣。
腫瘤惡化的速度之快,導致我根本來不及協助他減重,但是他看起來有敗血症的跡象,不手術也不行。
「會不會截肢後永遠只能癱在地上,再也站不起來呢?」
直到手術前一晚,我還是很煩惱這個問題。
對於右前手的截肢手術步驟,我倒是平常心以對,複習完要切除的位置,要切除的肌肉,需要注意的血管,需要同時移除的淋巴結後,我就早早睡覺了。
睡眠充足,隔天的手術才會夠細心,判斷力才不會失準。
我們採取的術式是 前肢連肩胛截肢術(forequarter amputation)。
Forequarter指的是 將整個前肢連同肩胛骨(scapula)及鎖骨遺跡(雖然狗的鎖骨很小)切除;所以不只是從肘關節或肩關節切斷,而是將整個肩胛連同前肢完整移除。
首先讓狗狗側躺,要截掉的肢體遠離桌面,並畫出將要切除的範圍。

先在肩胛骨的背側邊緣,沿著肩胛棘劃皮膚切口,一直到肱骨近端三分之一的位置。
接著,沿著這個高度將皮膚切口繞著前肢畫一圈。
之後,將斜方肌(trapezius)和肩胛舌骨肌(omotransversarius)在它們附著於肩胛棘的地方切斷。

將菱形肌(rhomboideus muscle)從它附著在肩胛骨背側邊緣的地方切斷。
接著,把肩胛骨往外側拉開,讓內側表面完全暴露出來,方便後續操作。

將前鋸肌(serratus ventralis muscle)從肩胛骨內側表面分離並抬起,讓肩胛骨可以完全游離,方便接下來的操作。

將背闊肌(latissimus dorsi muscle)在靠近肱骨附著點的地方切斷,使整塊肌肉與肱骨分離,方便後續的肩胛骨與前肢游離。

將頭臂肌(brachiocephalicus muscle)、淺胸肌(superficial pectoral muscle)和深胸肌(deep pectoral muscle)在它們靠近肱骨的附著點切斷。

繼續將肩胛骨往外側牽開,直到完全看見臂神經叢(brachial plexus)以及腋動脈與腋靜脈(axillary artery and vein)。
使用三鉗法(三個止血鉗)搭配transfixation suture technique,確實結紮腋動脈與腋靜脈,避免出血。
最後,將臂神經叢切斷,完成神經分離。

至此,我們順利將右前肢(連同腫瘤)從肩胛骨卸下來,整個過程出血量很少,在截肢的同時也移除了尺寸正常的附屬腋窩淋巴結,和腫脹的腋窩淋巴結。
大量灌洗無菌生理食鹽水後,我們在深層肌肉放置封閉式引流管,一層一層從肌肉開始縫合,然後是皮下組織,最後是縫合皮膚,手術順利結束。

這個截下來的右前手(這張照片是右前手的內側面),我們會泡在福馬林內,送到中興大學病理中心去確認腫瘤類型,以及最重要的—腫瘤有沒有切乾淨。

手術後的阿綿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住院照顧,我們仔細地幫他換藥、換包紮,直到截肢的大面積傷口慢慢康復。
術後的第7天,阿綿自己站起來的剎那,我是非常、非常欣慰的,內心的石頭也終於放了下來。
術後第10天,寄回來的病理報告顯示,我們這次遭遇的 是軟組織肉瘤中的其中一類,叫做 血管周圍壁腫瘤,惡性程度是最高等級的第3級(perivascular wall tumor, grade 3)。
距離短近端切緣邊緣(皮膚與皮下組織)未見腫瘤細胞分佈;腫瘤細胞僅侵犯局部尺骨,未侵犯至肘關節以及脛骨。
淋巴結也都沒有被腫瘤轉移,是不幸中的大幸。
阿綿在手術後能順利的自己站立、行走,已經非常非常棒了,接下的日子,他還有一段路要走,希望能控制住體重,讓他剩下的3隻腳的負擔小一點。
對於截肢(amputation)這樣的手術,因為會讓罹患癌症的毛孩直接失去一隻手或一隻腳,家長在聽到我建議的第一時間 大多數都是很抗拒的。
但是我在提出截肢的時候,其實內心是五味雜陳的;我也是在心裡評估過各種治療選項後,認為這樣大劑量的手術 是唯一有機會挽救毛孩性命的治療手段時,我才會痛苦的開口說出:
「毛孩這樣的狀況,很可能需要截肢」,這樣的話語。
我常會和家長表示:「我絕對不是喜歡做截肢手術,才提出這個選項;相反的,我一定是在沒有任何別的辦法的時候,才只好提出這個選項。」
因此,我認為身為獸醫師的我們,在必要的時候,還是要好好的向家人們告知有關截肢手術種種細節,以下是我整理的 「狗狗截前肢手術」的完整說明,內容涵蓋手術、住院與照護、生活品質、步態改變、長期注意事項,並附上研究文獻來源。
所有文字都會用簡單、易懂的方式來表達。
(1)截肢手術的難易度、手術風險、可能的併發症
狗的前肢截肢手術在獸醫外科屬於常見且成熟的手術,主要原因多為惡性腫瘤(如最常聽到的 骨肉瘤)、嚴重骨折、感染或創傷等。
手術難易度:醫師會依照病因選擇肩胛骨分離或上臂骨截肢。手術過程需要仔細結紮血管、處理神經並保留足夠的肌肉及皮膚覆蓋,雖屬於大手術,但對有經驗的獸醫來說 屬於一般標準程序的軟組織外科手術。
風險:與其他大型手術一樣,主要風險來自麻醉、出血、感染與術後疼痛。體型過大或年齡較高的狗,風險會提高比較多。
術後的併發症:常見的短期問題包括傷口腫脹、出血、感染、血腫 或狗去舔咬傷口。狗狗可能會有神經性疼痛或幻肢感(在人是確定會出現的,但在狗目前沒有研究)。長期則可能因剩下的前肢負重增加而產生關節炎或慢性疼痛 (Dickerson et al., 2015)。
(2)手術後要住院幾天?出院後家人要怎麼照顧?毛孩幾天後能站立?幾天後能行走?
住院天數:大部分的狗狗手術後會住院2–5天(阿綿是3天)。住院的目的是確認病患的精神、食慾、控制疼痛、照護傷口、確保狗能自己起身走動並順利排泄。
出院後照顧的重要內容有:
照護傷口:每天檢查傷口狀態是否有腫脹、化膿?滲出液顏色是否正常?滲出液的量是否有逐天減少?戴上頭套至少2週,避免毛孩啃咬傷口,頭套會戴到手術2週後順利拆線為止。
藥物管理:依醫師指示給予止痛藥與抗生素。
活動限制:前1.5個月都要避免毛孩跳躍與奔跑,我也建議在家裡鋪防滑墊 避免跌倒。
飲食調整:活動量下降,須控制食量,避免肥胖增加關節壓力。
心理支持:家庭成員應該多陪伴狗狗,給予鼓勵與關懷(也就是情緒價值),幫助她們重建信心。
站立與行走時間:多數狗狗在1–3天內可以站立,約3–10天內就能嘗試走動,1個月內大部分都能適應三足步態(Kirpensteijn et al., 1999)。
(3)手術後的生活品質 與家長滿意度
研究顯示,88%的狗在截肢後恢復到接近術前的生活品質,91%的飼主認為狗狗的個性沒有改變,86%的飼主表示如果再遇到同樣的情況,會再次選擇截肢(Dickerson et al., 2015)。
在另一個荷蘭的研究中,大部分狗能在一個月內完全適應三足生活,而且多數飼主覺得恢復速度超出預期(Kirpensteijn et al., 1999)。
(4)毛孩在截肢後的行走狀態與步態改變
步態改變:前肢截肢後,剩餘的前肢會承擔更大重量。研究顯示,前肢截肢的狗,對側前肢承受的重量可高達50–55%,相較正常情況的30%明顯增加(Filho et al., 2023)。
平衡與代償:雖然負重集中,但研究發現這些狗在靜止或走路時仍能維持良好平衡,與四肢健全的狗差不多。
不過,因剩下的肢體長期承擔更多的壓力,未來發生關節炎或慢性受傷的風險勢必會增加(Rodríguez et al., 2024)。
(5)截前肢後的生活,要注意什麼?要小心什麼?
這部分其實和第2點的出院照顧內容有許多相同之處。
體重控制:因為肥胖會讓剩餘的前肢與後肢承受更多壓力,降低生活品質(Dickerson et al., 2015)。
關節保護:因負重增加,需定期檢查對側前肢與肩關節健康,及早發現關節炎或退化問題(Cole & Millis, 2016)。
居家環境:在狗狗平日生活的區域鋪上防滑地墊、避免頻繁上下樓梯,必要時使用輔助帶幫助起身(輔助帶非常重要)。
運動安排:不需要完全限制活動,適度的散步與復健有助於保持肌肉量,避免關節僵硬。
心理照顧:部分的狗狗可能一開始會有依賴感 或活動力下降,多陪伴她們,幫助她們慢慢恢復信心。
結論
狗狗在前肢截肢後,雖然步態會有所改變,但身為家長的我們,要相信她們的適應能力,因為大部分的毛孩能在幾天內重新學會站立、幾週內學會行走,並在一個月後慢慢適應三足生活。
多數家長認為狗狗在截肢後的生活品質維持良好,並對手術結果感到滿意
需要特別注意的是:體重控制、剩餘肢體的關節保護,以及居家環境安全。
只要給予適當的照顧,截肢後的狗狗仍然能過著快樂、充實的生活。
撰文:黃俊元
照顧過這些孩子的人:康乃爾動物醫院所有同仁
更多與截肢手術、軟組織肉瘤 相關的文章:
我是 黃俊元
一名腫瘤科獸醫師,
2015年起服務於康乃爾動物醫院。
從小在狗狗貓貓的圍繞下長大,還在大學時養了一隻雞,
高中時,最愛的狗因淋巴癌過世,從此立定了未來的志向。
對我而言,
所有努力與對自己的苛求,都是為了給病患更好的照顧。
持續不斷在獸醫腫瘤學的領域進修,是我的興趣,
陪著毛孩和家長走過每段勇敢的旅程,是我的日常。
專長
腫瘤外科(皮膚腫瘤切除與皮瓣重建。進階乳腺腫瘤手術。口腔腫瘤切除與重建。肝臟腫瘤手術。腎上腺腫瘤手術。肺臟腫瘤與肺葉摘除手術。胸腺瘤摘除手術)
腫瘤內科(淋巴瘤、乳腺瘤、骨肉瘤、黑色素瘤等各種癌症之化學療法,病患安寧及緩和照顧)
內視鏡微創手術(鼻腔鏡。耳道鏡。胃鏡。大腸鏡。膀胱鏡。子宮卵巢摘除手術。膀胱結石取出手術。膽囊摘除術。肝臟腫瘤手術。胃固定手術。肺臟腫瘤與肺葉摘除手術)
學歷
2012-2014 中興大學獸醫所 碩士 ﹝腫瘤科﹞
2007-2012 中興大學獸醫系 學士
經歷
2015至今 康乃爾動物醫院 腫瘤科 獸醫師
2011-2013 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 腫瘤科獸醫師
商業週刊《良醫健康網》獲選「2021年百大寵物醫生」
清華大學《關懷生命社》 講師
台灣獸醫內視鏡微創醫學會 會員
台灣獸醫外科專科醫學會 會員
AOVET瑞士小動物骨科醫學會 會員
哪裡也能找到我
Facebook—黃俊元獸醫師 - 康乃爾動物醫院腫瘤科門診
Instagram—黃俊元獸醫師的腫瘤科日常
